一、項目背景
考古學旨在根據古代人類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物質資料(包括各種遺跡和遺物,它們多埋沒在地下,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發掘,才能被系統地、完整地揭示和收集),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歷史。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萌發考古思想、最早出版古物研究專著的國家。公元前4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,人們已經朦朧地懂得收藏古物的價值,甚至在當時的洛陽建起了一個類似今日博物館的“守藏室”。隨著歐洲文明進入科學時代,科學規范的考古學在19世紀的歐洲誕生,之后傳至中國。1926年,中國學者第一次主持田野考古--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的發掘。2019年7月6日,中國良渚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,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,標志著中華五千年新石器時代文化史得到國際社會認可,良渚遺址成為中國第55項世界遺產,這片14.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曾經存在一個早期區域性國家權力和信仰中心,它使中華文明的源起跨過夏商周,再往前推了1000年。這里地勢低洼,水域密布,孕育了延續至今的稻作文明。良渚的考古發掘斷斷續續已經過去逾80年,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果,而探尋良渚文明,就必須了解考古學的基本理論、實踐操作、功能和局限。
本次活動學生將在社科院考古所教授的帶領下,學習考古學通論,田野調查及聚落考古理論和方法,掌握學科相關概念,前往中國良渚遺址,實地考察良渚遺址發掘現場,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,了解考古學研究過程,培養學生以科學的方法和嚴謹的邏輯,設計考古學研究課題,并以此為背景討論考古學的功能和局限,深度思考考古學與社會的關系。
“探秘良渚文明”考古學科研項目
招生對象:
高中生(10-12年級);
有高校申請需求,對考古學、社會學、歷史學感興趣的學生;
出發日期:2020年7月-8月(共7天)
(行前3周發放學習資料,布置學習任務,定期檢查學生完成作業情況。)
招生人數:10-20人
報名截止:2020年6月25日
項目優勢
資深教授全程指導
邀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老師教學指導,進行知識分享,課程涉及考古學通論、田野考古學、聚落考古學、動植物考古相關理論及出土陶器的拼對、修復和繪圖方法等;
考古遺址實地研究
學員將跟隨導師一起,深入良渚遺址(專業科考人員才能進入),進行實地考察,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研究;
綜合能力提升
培養學生對于考古學的濃厚興趣,提升學生的實地考察能力,觀察和分析能力,團隊合作中的溝通力,領導力,挖掘學員潛力,更好的將理論運用于實踐;
師資介紹
李老師,社科院考古所青年考古工作者、助理研究員,哈佛-燕京訪問學者。
畢業于武漢大學考古系,曾赴美國匹茲堡大學和哈佛大學交流。2015年,博士尚未畢業就被社科院考古所科潘項目錄取,遠赴洪都拉斯展開科研工作,是第一批從事瑪雅考古的中國學者之一。
他將中國的考古技術融入其中,同時也對瑪雅建筑結構很了解,可以區分不同時期的瑪雅建筑。自2015年以來,團隊發掘出大量石雕、玉石、陶器等珍貴文物,詳細揭示了遺址的演變過程和建筑群各個時期的形制布局。
項目收獲
科學研究報告:
學生通過親身參與良渚遺址考古研究,獲得相關數據和研究結果,形成科學研究報告,可應用于論文寫作素材;
國家期刊論文發表:
學生將在教授的指導下,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考古學、社會學、歷史學等相關領域論文并發表;
教授個性化推薦信:
表現優秀的學生可以獲得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的個性化推薦信;
如有其它問題可以直接點擊頁面的咨詢框,會有專業的老師為你解答。
其它留學游學資訊請持續關注http://www.bq1df.cn
文章標簽:背景提升 項目介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