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國留學,班里全是中國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?
2020-01-08
人在面臨新環境的時候,往往有一種無法排解的焦慮感。對留學生來說,異國他鄉的新環境既令人激動,又讓人不安:我能不能跟上課程?能不能和外國同學和諧相處?多久才能度過“人生地不熟”的過渡期?口語不好交不到到朋友怎么辦?
對于懷抱著最后一種擔憂的同學,過來人紛紛表示:傻孩子,你還是太天真了。
中國留學生涌向世界
美國國際教育協會發布的權威留學生現狀報告《開放門戶報告》顯示,2018-2019年間,中國大陸學生留學美國高??倲禐?69,548人,中國學生數量占國際學生總數的33.7%,連續10年成為最大國際生源國;
新西蘭電視臺公布的新西蘭教育部的一組數據顯示,去年新西蘭18%的大學生來自國外,其中47%來自中國;
在過去的六年里,澳大利亞留學生入學人數超過71萬人,中國學生是推動澳大利亞留學熱潮的主力軍,截至2019年6月,入學人數漲至20.4萬人,在經濟貢獻上占比31%。
同學們,鄉親們,留學潮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,從數據來看,大家基本不用擔心自己天涯伶仃,同胞的足跡遍布五湖四海。
倒是應該想想——到了國外大學發現全班都是中國人,英語退化該怎么辦?
全班都是中國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?
對于這個問題,網友有話說。
Faye Qing:在英國讀商科,感覺英國人在出國。
ndslovesdxx:商學院的歪果仁都被我們逼到什么程度啦,每個人都有微信!每個人!
小組第一次見面大家都掏出手機掃一掃。一看,誒,還有一兩個歪果仁!怎么辦?
歪果仁看了看我們,露出理解的微笑,掏出手機:Oh I have we chat!
來看看,這是歪果仁丟了自行車之后貼的尋物啟示,居然還有二維碼這是誰教你的!
匿名用戶:一年過去了,感覺英語提高有限,但是粵語,河南話和東北話說的越來越溜,簡直無縫切換。
yxyang:寫作課(Asian American studies)的時候看電影,李安的喜宴。老師是第5代華裔也懂中文。老師忘開英文字幕了… 結果,全班10分鐘之后才反應過來,在這10分鐘內80%的人都在討論里面說的是不是上海話。
俞亦奇 Brand:在上海坐地鐵的時候覺得老外比原來上課時的還多。
何一血:我爸和我說,你知不知道你們學校有個外號叫清華,清一色的華人。
康德:直接催生了美帝留學圈子里一句調侃的話“聽說你是哥大的碩士?”“你才是哥大的碩士,你全家都是哥大的碩士,還是統計的碩士!”
珍惜機會,提升自我
在主流國家的主流大學里,中國留學生數量眾多,固然免去了對影成三人的孤單,但也有不少同學表示,除了課上學習,大家私底下都是用中文互相交流,英語口語水平并沒有得到提升,交際圈也仍然局限于華人。
這和大家見識廣闊世界、了解多元文化的留學初衷背道而馳。
Quora上的一個問題:Is it true that Chineses living in Europe date and have friends only inside the Chinese community?
有外國學生說出了他的觀察結果:
大多數中國學生實際上很喜歡與其他國家的人交朋友,但他們確實傾向于與中國人住在一起;
很少有人想提高英語水平;
他們的英語可能非常有限,特別是對于那些正在學習金融,會計或自然科學的人,因為他們實際上并不與人互動。
當然,并不是所有留學生都是如此,不可一概而論;但不得不承認的是,仍然有相當一部分留學生屬于這種情況。
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語言障礙。雖然大家的雅思拿到了6.0或更高的分數,但一開始就能像本地人一樣自如交流肯定有難度,俚語、俗語一知半解的情況下,交流效率大打折扣;
另外,中外的歷史、文化、社會流行事物都存在著顯著差異,年輕人彼此的興趣愛好也迥異,頻道不一致,拋梗接不住,硬聊只會徒增尷尬。
人們往往會回避不擅長的東西,久而久之,中國留學生也就放棄了和外國人侃大山的想法,更傾向于和同胞用母語聊天。
但是,差距越大,彼此的碰撞也會越精彩。短暫的留學生涯是見識世界、結交各色友人的絕佳機會,如果因為困難和惰性而龜縮在舒適區,既不提高英語水平,也不擴展視野,那和留在國內上外教課有什么區別?
留學是人生中的一段重要旅程,為此,大家也付出了極大的時間、財力和精力。希望日后回憶起這段旅程的時候,每一個人都能告訴自己:不虛此行。
環球五湖(北京)留學咨詢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咨詢熱線:010-62133630
Copyright BY 5hlx.com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備18007375號
市場合作申請